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在众多美食中,大部分是不断传承和改良后才成为经典美食。但有部分美食却是“错饪偶成”,比如错把“茶叶当葱花”成就的经典名肴“龙井虾仁”,错把“硝当盐”成就的经典美食“水晶肴肉”等等。在云南菜中,也有“歪打正着”造就的六道经典美食,本文略谈。
01.大理乳扇
乳扇是主产于大理州洱源县的特色奶制品。乳扇形状独特如扇,云南十八怪之“牛奶做成扇子卖”便源于此。相传,南诏时期,有个土司叫阿阔,养了百头奶牛。一天,老阿阔对长工们说:“从今天起,你们的钱就用牛奶来顶替。”
有个叫张智的长工,是一位能干的小伙子,他每天领到的牛奶,除供母子二人食用外,都会有剩余,几天就变酸了。他把吃不完的酸奶倒入锅里煮,想煮后保存,几次都失败了。
有一次,他刚把酸奶煮沸,不小心把一小桶鲜牛奶撞泼在锅中。张智拿起小勺子在锅中按一个方向搅了起来,牛奶很快凝固成粉团状,逐步结成了块。他取出略加揉捏,又用木棒压成薄片,铺在竹架上晾干,便可以保存,有备无患。
后来大家都学会了这种加工牛奶的方法,有的精工细作,把薄片的两头扭成两个角,像把扇子,人们就把它起名叫乳扇。乳扇,油润光亮,清香甘美,营养价值特高,是老少皆宜的滋补佳品,并可保存数月,携带食用方便,被视为上等食品。
大理乳扇
02.摩登粑粑
摩登粑粑是云南昆明的著名小吃。关于摩登粑粑的历史趣谈众多,其中有一种趣谈:新中国成立前,昆明有个富有的大老板,他的第三个妻子叫杨风艺,相貌出众,聪明伶俐。一天老板带着她去打猎,突遇大雨,饥饿难忍。
杨凤艺痛爱丈夫,便到一牧家求食。牧家端来一杯牛奶让她充饥,随即又拿出面粉准备做椒盐饼吃。杨凤艺顺手接过牛奶放在灶上,忙着和面,不慎将牛奶碰翻在面中。
失饪成佳点,饼坑出后,色泽金黄油润,表皮酥脆,内里柔软易嚼,口感甜而不腻,兼有奶的鲜香。老板一尝,味美回甜,连连称赞。
之后,人们在做椒盐饼时,都会在和面的时候加入牛奶或者是其他奶制品来增加椒盐饼的奶香味,便成就了经典小吃“摩登粑粑”。
摩登粑粑
03.石屏豆腐
石屏豆腐是石屏县的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豆腐都是用石膏或卤水点制而成的,独有石屏豆腐是用石屏县城北门处的一眼酸涩井水点制而成。大家好奇的一个问题:谁最先用井水点豆腐?
相传,石屏县城有户人家婆媳关系不好,媳妇趁婆婆出远门,急不可待就煮豆浆喝,不料豆浆热时听到院子里传来脚步声,以为是婆婆回来了,慌忙之中误将豆浆倒入装井水的坛中。
这时丈夫已到面前,由慌至喜,就笑着说:“快来喝豆浆。”一看坛内的豆浆竟成豆腐了,她即将豆腐戏称为“逗夫”。错饪成佳肴,从此人们互仿此法,遂用酸井水代替石膏点制豆腐。
石屏豆腐
04.昆明豆花米线
豆花米线是昆明有名的著名的晌午小吃,香辣爽滑,价廉物美,人们戏称“解馋食品”,吃了还想吃。谁会想到在米线中拌入豆花呢?
豆花米线源于民间,传说当年昆明得胜桥边有家人专门做腌菜卖,因味道好,远近闻名。
有一天,其女儿小花做米线时,因没有肉汤、肉帽,情急之下,小花在烫好的米线里留了一勺水豆腐做帽子,再放上甜咸酱油、冬菜(腌菜的一种)、胡椒、酱、香油、麻油、剁细的韭菜、油辣子等十多种佐料。
大家吃了赞不绝口,问道:“这是哪样米线?”小花急中生智,随口答道:“豆花米线”,后逐渐成为小吃店中的一款独具特色的素食品种。
豆花米线
05.陆良麻依馓子
麻依馓子是用麦面做原料,和好面后扭成“千钧扣”油炸的糕点。色泽金黄,表层穿上芝麻糖衣,外形美观,里面紫红黄色,香、脆、酥、甜,特别是里面灌满了麦芽糖,甜润柔腻。
陆良麻依馓子源于明朝,公元1381年,沐英征云南时将中原馓子制作带入云南,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最初只是油炸后用糖水浸煮,即“水嫩子”。
传说一天晚上,三岔河街上有家人正忙着做麻依馓子准备第二天上街卖。面团快要炸完时不小心把半盏菜油全泼在面团上,就将油面揉合起来扭团下锅去炸。
这一炸,让人大开眼界,麻依馓子变得又香又脆又酥,更特别的是面团心里灌满了俗糖,甜润柔腻不同以往,就照此法探究,终于制成“干馓子”,后不断探索将干馓子穿上芝麻糖衣,起名叫做“麻衣馓子”。
陆良麻依馓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造就一方美食。中国地大物博,能走遍中国,但吃不尽中国美食,会吃,更要吃得有趣,懂吃,还要吃得明白。这些歪打正着成就的美食,不知大家是否吃过?是否还记得这些美食相关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