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从不缺乏跨界巨头的加入。
除此之外,日辰、宝立、金龙鱼等调味品大佬们也已纷纷加码预制菜业务,虽然从行业属性来说,预制菜与调味品分属两个赛道,但从品类关联度来说,二者却异常紧密。
1
海天搞“副业”,正式推出预制菜
3月8日,海天味业预制菜产品正式上线淘宝天猫旗舰店,以“0甜味剂、0三聚磷酸钠、0焦磷酸钠、0着色剂”为特点,定位“轻主张”,卡位消费者健康需求。
△图片来源:天猫 海天官方旗舰店
在淘宝的海天官方旗舰店,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推出的两款皆为鱼制品,以8小时慢熬猪骨汤打底:青花椒烤鱼选用罗非鱼、藤椒油、青花椒和泡小米辣椒,带来多重辣爽,龙口粉丝、玉米为配菜,折后价675g/盒/84.96元;金汤酸菜鱼优选轻酵云南小叶芥菜和黑鱼柳精华部位,肉滑刺少,解冻后加热、煮沸35秒即可享用,折后价460g/盒/59.94元。
△图片来源:天猫 海天官方旗舰店
通过预制菜产品盒身显示,该产品是由Joynest喜悦物产与海天联合出品。公开资料显示,喜悦物产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是海天味业全资控股的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食品销售、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等。此前,喜悦物产曾推出果蔬汁系列产品。
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人们越发追求食品的天然、健康,对一些主打0添加、少添加的产品格外青睐。
海天味业这两款预制菜产品无疑迎合了当前的消费趋势。
2
海天,不想只是“打酱油”
过去,提到海天味业,相信不少消费者的第一印象就是酱油产品,所以在资本市场赋予海天味业“酱茅”的称号。
在产品端,酱油确实是海天味业的基本盘。
△图片来源:网络
据公开数据显示,2014年海天上市,2014年至2020年,7年间,除2016年外,公司营收增速均超过15%,净利润增速均超过19%,远超同行。在二级市场上,因为稳定的盈利能力,海天的股票受到股民极力追捧。巅峰期,海天的总市值曾超过7000亿元,与贵州茅台(600519.SH)比肩。正因如此,海天被冠以“酱油茅”的美名。
2021年,海天味业实现营业收入250.04亿元,其中,酱油实现营收141.88亿,营收占比57%。
酱油领域做到老大地位后,海天味业不断延伸自己的触角。2020年下半年以来,海天味业陆续进军食用油、火锅底料、大米等赛道,推出新的食用油品牌“油司令”,大力度宣传“火锅 @ME”火锅底料,并低调推出了“地理印记”系列大米新品。
此外,海天味业还推出了高端新品即简裸酱油、清简酱油以及复合调味料、“雪里糖”白砂糖、“代代田”淀粉、盐焗粉、日式拌饭汁、日式捞面汁和小蒜蓉辣酱等产品。
可以说,拓展新品类是海天近些年一直在做的事。
数据显示,2021年海天的酱油、调味酱以及蚝油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三大品类实现营收213.86亿元;而包括粮油、醋、料酒在内的其他品类,仅实现营收 22.11 亿元。其中醋、料酒等产品已初具规模,粮油品类则尚在“培育”中;而海天天猫旗舰店所售的火锅底料销量也十分惨淡,截至今年4月6日,月销量不过百,与月销量高达1万+的蚝油品类相差巨大。
△海天味业各品类收入及同比变动 图截取自2021年财报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虽然海天在商超、餐饮渠道具有一定话语权,但粮油领域已到达比较成熟的阶段,海天进入时就已经是一片红海,注定面临挑战。
如今,海天味业又选择进入预制菜赛道,这或许意味着预制菜这个千亿级市场即将迎来重磅玩家。
3
调味品企业纷纷“盯上”预制菜
其实,在海天味业之前,面对预制菜这道“当红炸子鸡”,已经吸引了包括日辰、宝立、金龙鱼、仲景等调味品企业的“围观”,并且有不少调味品企业已经入局。
虽然从行业属性来说,预制菜与调味品分属两个赛道,但从品类关联度来说,二者却异常紧密。
日辰股份:小调料抢“鲜”新赛道
年产3万吨调理食品(预制菜)生产线、年产2万吨预拌粉生产线……作为国内调味品行业的领军企业,青岛日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日辰股份”)正在加速抢“鲜”新赛道。
△图片来源:日辰股份官网
日辰股份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建立了品类齐全的复合调味料产品体系,产品系列涵盖了酱汁类调味料、粉体类调味料以及少量食品添加剂等三大类共千余个品种。在做大做强复合调味料业务的基础上,日辰股份正积极向烘焙预拌粉、预制菜等领域拓展布局,打造新的增长点。
宝立食品:“洋快餐”调味品供应商,收购空刻意面进军轻烹食品
2022年7月15日,食品调味料企业宝立食品成功IPO敲钟。
成立于2001年的宝立食品是一家典型的食品供应链企业,主要产品是复合调味料,而客户阵容豪华——麦当劳、星巴克、喜茶、必胜客、德克士.....你在汉堡中咬到的炸鸡粉和沙拉酱,都可能来自宝立。凭借着这一门不起眼的生意,宝立食品一年进账15亿元。
在轻烹解决方案方面,宝立食品持续研发各式风味的轻烹料理酱包和轻烹料理汤包,其中终端消费者产品空刻意面成为互联网意面品牌爆款;在饮品甜点配料方面,宝立食品推出晶球、粉圆等创意小料产品,并开拓喜茶等现制茶饮客户。
其中,宝立食品于2021年3月完成对「空刻意面」母公司——杭州厨房阿芬科技有限公司75%股权的收购。厨房阿芬的主营业务为轻烹食品的运营和销售,2020年3月厨房阿芬新设空刻网络,专门从事空刻意面产品的运营,厨房阿芬则主要作为厨房阿芬捞饭和 捞面系列产品的运营主体,此次收购提升了宝立食品在轻烹食品领域的市场空间。
金龙鱼:“油茅”发力预制菜
作为中国最大的粮油生产商,金龙鱼在2020年登陆资本市场时,受到市场追捧,股价一度涨至145元,市值最高时接近8000亿元,被媒体称为“油茅”。
2022年3月份,金龙鱼投建中央厨房,提供预制菜、学生餐、火锅底料等产品。
△图片来源:京东官网
从电商平台来看,金龙鱼旗下丰厨预制菜主要在天猫超市、京东自营、山姆会员店及个别第三方网店销售。
在京东自营平台上,目前丰厨预制菜上架三款产品,销量较好的产品评价达1000多条。
仲景食品:
此外,仲景食品总经理朱新成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目前仲景食品的预制菜产品,依托河南省西峡县当地优质的香菇资源,主打‘香菇+家宴菜’。也就是说,在仲景食品目前实验的8个菜品、2个汤品当中,每个菜或多或少都有香菇或者干菇的成分。目前这些产品已经试吃过了,但每个菜品还需要再锤炼提升,相信随着我们冷冻车间建成,仲景食品的预制菜就可以和消费者见面。”
川娃子:
创立于2015年,作为世界500强新希望集团控股子公司的川娃子,是一家集食品产业研发、复合调味料生产、现代食品制造为一体的集团化公司,基于其在复合调味料领域沉淀的发展优势,积极开拓预制菜赛道,且现已研发出了小酥肉、现熬鸡汤、水煮鱼片和毛血旺、粉蒸肉等特色产品系列。
新雅轩:
四川新雅轩食品有限公司,旗下主营“新雅轩”和“川肴妹”两个子品牌,产品分别定位于复合调味料和预制菜两大板块,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餐饮标准化整体解决方案。
从新雅轩的官网上,我们可以看到,现已推出不同口味、规格的预制菜产品。
△图片来源:新雅轩官网
根据红餐产业研究院的不完全统计,2022年全年预制菜领域共发生了31起融资项目,融资金额达数百亿元。天眼查App发布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内预制菜相关企业6.4万家,其中在2022年完成新增注册企业1800余家。
此外,仅在调味品领域,还有不少企业在预制菜领域跃跃欲试,相关产品或许不久之后就能出现在大家的视野。
4
调味品企业在预制菜赛道
优劣势在哪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调味品企业进军预制菜领域之前,首先要看到自己的优劣势。
按照广义的理解,因加工程度和配送程度的不同,预制菜可分为即配食品、即烹食品、即热食品和即食食品。若按普罗大众的理解,可以笼统地归结为“食材+调料包=菜品”。
显然,调味品企业的优势在于调料包,而非食材。
调味品企业怎样跳出传统产品模式,拥抱新兴预制菜市场?加快融入预制菜行业,调味品企业有哪些可借鉴的发展思路?
3月4日,在广东佛山,首届中国国际(佛山)预制菜产业大会期间,广东预制菜调味品产业高峰论坛同期举办,邀请了业内领军企业、行业专家、技术精英进行研讨。
行业人士预计,目前调味品行业中,还是以传统产品为主,用于预制菜方面,不到整个行业规模的20%。如此大的市场空间,无疑为调味品行业下一阶段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在本次论坛之后,南方农村报记者就此采访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研究生处处长、广东省岭南特色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白卫东教授。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研究生处处长
广东省岭南特色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白卫东
白卫东教授认为,“预制菜发展速度很快,目前市场规模已达到4000多亿元,这给调味品行业带来非常大的商机。过去调味品企业卖的是佐料,现在卖的是一种精制的味道,甚至是菜肴。”
“调味品也给预制菜带来了几个方面的改变。首先对产品的改变,让预制菜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在我们的食谱中,有一些食材不适合预制的,可以通过调味品进行改变,包括口感风味方面,外观方面等,使这些食物可以作为预制菜。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就是产品的差异化。比如现在预制菜产品中的爆品,小龙虾、酸菜鱼、烤鱼等,同质化程度还是比较高的,企业要怎样找到卖点?通过调味品塑造自己独特的风味,是可行的思路。还有就是创造新产品、新口味,这个和科技研发,生产技术革新紧密相关,将来的速度也在加快。”
在采访中,白卫东教授也表示,“根据同行的经验,调味品企业转型也可考虑这几个方向。一是开发复合型的调味产品,为预制菜企业提供定制化产品。二是迎合健康意识的大趋势开发产品,比如低糖低盐,增加天然营养成分等。三是加强和科研机构合作,引进新技术和新产品,抢占市场先机。”
不过,预制菜并非一个以大单品决胜的领域,这一点反倒是调味品企业所不擅长的。众所周知,目前国内主流调味品大部分均是以大单品见长,比如海天的草菇老抽、千禾的180天0添加酱油、老干妈的豆豉酱、仲景的香菇酱、涪陵榨菜的180g下饭菜……而面对消费者对预制菜的碎片化需求,对企业在产品层面的灵活度都有极高的考验。
并且,从供应链层面来说,调味品企业对预制菜所需的流通需求未必能满足。比如针对一些预制菜,需要全程冷链,国内调味品大多不具备这方面的基因。
虽然从消费渠道层面看,预制菜无论是to B还是to C,调味品企业虽然都有一定的优势,但这种优势能否套用在预制菜领域,还有待检验企业的市场掌控力。